身高只是參考-談以Brook Lopez為首的公鹿禁區

公鹿上季的團隊籃板賽季場均為39.8個,位居聯盟倒數第一,也是全聯盟唯一一支團隊籃板賽季場均低於40個的球隊,排在公鹿前面的球隊清一色是上季努力搶籤的隊伍,要一直到第24名的明尼蘇達灰狼開始,才是一連串的季後賽隊伍,換言之,以闖進季後賽次輪為目標的公鹿隊,不應該在這個數據上敬陪末座,而在補進Brook Lopez後,公鹿的禁區補強目前看來似乎是暫告一個段落,下面就來看看,這樣的補強對公鹿來說,究竟預期的效果會是如何?

公鹿現有的禁區球員:

1. Thon Maker/216cm
2. Brook Lopez/213cm
3. Tyler Zeller/213cm
4. Marshall Plumlee/213cm
5. John Henson/211cm
6. Giannis Antetokounmpo/211cm
7. Ersan Ilyasova/208cm
8. D.J. Wilson/208cm

  在這個球員身高與場上所屬位置不再僵硬的年代,後場球員可以很高,前場球員很高也可能只是很高,並不代表禁區護框與籃板的掌握就十拿九穩,身高只是一個參考。

  一字排開,公鹿的長人在身高與人數上是夠的,但從場上的實際陣容來說,光是Giannis Antetokounmpo場均9.5籃板並身居球隊籃板王,再加上球隊場均籃板聯盟倒數第一,這很明顯是一支禁區深度淺薄的球隊才會出現的情形,現在多了Brook Lopez跟Ersan Ilyasova,情況會不會改善呢?

  上季Greg Monroe離開後,公鹿的禁區捉襟見肘,只剩John Henson跟Thon Maker還在輪值名單,後期補上Tyler Zeller只能算是補個心安,並沒有顯著的效果,更遑論空有身高的Marshall Plumlee以及目前還只能外線開火才能刷存在感的D.J. Wilson,這麼多名字卻沒有一個人是公鹿禁區的解答,也造成外界始終認為,公鹿需要一名紮實的禁區藍領,例如已經加盟印第安納溜馬的Kyle O’Quin(包含肖想最早恢復自由身的Dwight Howard)。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稍微回顧一下,John Henson為公鹿目前出賽時間最高的禁區球員,場均約25.9分鐘,貢獻8.8分6.8籃板,上季籃板上雙的比賽僅11場,至於出賽時間平均為16.7分鐘的Thon Maker也只有場均4.8分3籃板的數據而已。

  更多時候,公鹿會把Giannis排上四、五號位,一方面是因為速度,另一方面是因為John Henson和Thon Maker各自有其缺陷,Henson肩寬較窄,卡位不夠紮實,偶有拋投作為得分的手段,Maker那瘦弱的身體亦缺乏實質的對抗性,季後賽單場5阻攻雖然很振奮人心,但和整季的表現相比,還是只能先歸為短暫性的爆發,況且,阻攻數高也未必就能全然代表他是一名好的禁區球員。








  早在16-17賽季,公鹿犯蠢開給Miles Plumlee4年5200萬的合約開始,比他好用很多的John Henson就被定位在替補中鋒的位置上,對,公鹿是從把Miles Plumlee設定為先發中鋒,這麼低端的操作上,開始修正的。荒謬的決策讓公鹿花了兩年的時間,迄今仍在尋求禁區的真正解答,至少在Larry Sanders後,公鹿的中鋒水準始終沒有找來足以比擬的人選。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有接觸,或僅為球迷的幻想,那些看起來「很硬」,專門在禁區討生活而且扛得出一面招牌的球員,目前還是並不存在於公鹿的陣中。

  那麼,該如何解讀公鹿下季的禁區呢?

  禁區的工作不多,卡位、預測籃板落點、實際抓到籃板,加上阻攻與協防與否的判斷等,能有策應能力自然會參與到更多的球隊進攻,中距離以及外線火力等也是看球員本身是否俱備,俱之,那就另有安排。以公鹿隊來說,紮實的卡位以及籃板的掌握理應會是要點,畢竟Giannis也會在禁區施展許多勁爆的防守,籃板與阻攻,至少有一項能分攤出去,似乎會更好。






  但回頭看看,Brook Lopez跟Ersan Ilyasova在球場上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在投射的部分,他們會讓公鹿的禁區增加不少進攻點,如果在新任教頭Budenholzer的安排下,合適的戰術或許會讓公鹿的禁區以「得分」的威脅性來掩蓋「籃板」的缺乏性。更甚者,還是讓Giannis抓下場均8顆籃板,但同時讓公鹿的禁區保持更大的火力來源(至少是遠勝John Henson與Thon Maker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