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男籃亞洲盃啟示錄

一場險勝,兩場慘敗,再到八強附加賽反而打了一場值得肯定的敗仗,中華男籃在亞洲盃的四場比賽,就像6月初的東亞資格賽一樣歷經起伏,以往許多球迷戲稱的「謎樣中華隊」再現,其實只是反映出中華隊並不如其他強權穩定的事實。



難免讓人惋惜的是,如果對黎巴嫩這場比賽的內容可以在預賽就出現,是否不會讓人這麼失望,但實際情況是,今年的中華隊的確是在近年的相對低潮,相較於預賽對手日本隊從去年起就有長遠計劃的組訓,顯然逐步起飛,再加上從大洋洲合併後宛如「空降」,早已是世界等級的澳洲隊,整體狀況下滑的中華隊會吞敗乃至於慘敗,雖讓人失望,卻不是空穴來風。



只是,每一趟比賽,最重要的就是收穫,能從比賽中學到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Without the Glory

台灣籃球在2001年走進一個新紀元,那一次「大換血」至今仍是爭議難解,但不論中間有多少爭議,無法否認的是這十幾年內,台灣史上天賦最高的一批球員為國家隊貢獻了他們最精華的歲月,這些球員,人稱「黃金世代」,而在多年殘酷的叢林法則後,終於在2013年等到歸化球員戴維斯的加入,站上巔峰,寫下屬於「黃金世代」的榮耀。



但是,從戴維斯在2014年底的背傷開始,即使他很努力的復健乃至2015、2016都沒有缺席國際賽,但影響力顯然已經不如2013的巔峰時期,林志傑在2015年打完國家隊的最後一場比賽,田壘在2017年未入選培訓大名單,曾文鼎則在打完2017瓊斯盃後照原定計劃婉拒亞洲盃,因此除了吳岱豪與呂政儒外,其餘成員都沒有親身經歷黃金世代的榮光,也就是換血後的新世代。



若認為換血後能無縫接軌,那就太小看這一批「黃金世代」的能力,然而換血應該只能允許「陣痛」,而不該是長久的痼疾。很現實的是,少了「黃金世代」與歸化球員,中華隊的競爭力絕對下降一個等級,或許「黃金世代」難以複製,但台灣並不是沒有人才,歸化球員也不該只有戴維斯一人,尋找下一個世代的重心,再尋找可以配合的歸化球員,中華隊絕對不該是任人魚肉的沙包。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岱豪在臉書的怒吼,彷彿宣告他和國家隊的緣分已盡,黃金世代可能將全數走入歷史,若相關單位、組訓委員依舊沒有作為,中華隊要面對的黑暗期,只怕還會更久。



紐澳空降 激盪亞洲戰場

2015年長沙亞錦賽,成了史上最後一次使用「亞錦賽」之名的國際賽,伴隨國際賽整體改制,紐西蘭、澳洲代表大洋洲出線加入亞洲戰場,亞洲和大洋洲合併為「亞大區」,從2017年開始的國際賽週期裡,將一同競爭世界盃、奧運等世界層級賽事的資格,今年亞洲盃就是紐澳兩國在亞洲戰場的初試啼聲。



用「初試啼聲」這種菜鳥初體驗的詞彙實在是謙虛了,早已有世界等級實力的紐澳兩隊,幾乎可以用「空降」形容他們在亞洲戰場的優越,實力較弱的紐西蘭在C組險勝地主黎巴嫩,一分敗給南韓則有已經取得分組冠軍後的操作疑雲,澳洲則貨真價實在D組實力壓制,展現高一個等級的實力,而更可怕的是,這兩隊今年亞洲盃都不是用一軍出賽。



紐澳加入,對亞洲戰場勢必是衝擊,也讓亞洲各國都要再適應不同的風格,但是從黎巴嫩和南韓的表現,也讓亞洲並不必如此自卑,就像以往中華隊總是視中國為遙不可及的存在,2013卻也能演出小蝦米吃掉大鯨魚的戲碼。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強敵入陣,不是要讓各隊未戰先怯,而是在不同等級的衝擊下,能否給各國勇於挑戰的決心,而且就算把紐澳就當成外掛來看,合併之後只是讓以往互相競爭的兩隊有了更多進軍世界的機會,但對亞洲來說,也不是奪去他們原本的兩個名額,只是讓各國必須面臨兩個強敵的把關而已。的確總會有比較倒楣的球隊,例如也算亞洲中段球隊,此次卻在預賽就不敵紐西蘭、南韓和黎巴嫩的哈薩克,但整體而言,能讓參加同一次盃賽的球隊整體實力提升,突顯盃賽的高競爭強度,在國際賽上的廝殺也才會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