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BL到瓊斯盃,地貼迷思》


留言
「該不該貼地貼?」一直以來,地貼的爭議總是成為球迷們討論的要點之一,甚至是球評、球員也對此提出許多看法。有人說地貼沾黏灰塵和汗水後容易使球員受傷,有人說地貼的必要性是因為贊助廠商的廣告要求。關於地貼的爭議,似乎沒有最終定論,也總是不了了之。



SBL的地貼使球員受傷的案例

我們先來看SBL發生過的數起球員因踩到地貼而導致受傷的案例。從第12季台銀老將陳國維踩到地貼導致右腳踝嚴重扭傷,到第14季三起較嚴重的意外,包含裕隆射手「男模」呂政儒左腳內側韌帶撕裂、台啤洋將戴維斯(Bryan Davis)和達欣替補中鋒蔡峻銘皆為左腳阿基里斯腱斷裂。雖然戴維斯踩到地貼因而滑倒的腳為右腳,而非受傷的左腳,但他當時極為憤怒並揚言要對聯盟提告。

然而,在發生這些受傷事件之後,SBL場上的地貼所在位置依然沒有改善,在第15季SBL賽場上,被認為是最可能導致球員受傷的禁區兩側長條形地貼以及罰球線圓圈地貼依然存在。上述案例中,呂政儒和戴維斯的受傷皆發生在板橋體育館,根據籃協祕書長李一中的說法,地貼已經過FIBA與NBA認證,主因是因為漏水和受潮倒置地貼濕滑。



但就筆者個人認為,無論導致受傷的主因是的貼或是其他因素,事發的當下球員就是位於地貼的所在位置,絕對免不了引人聯想。更何況,若球員因地貼產生心理壓力,導致無法發揮百分之百的拚戰表現,受影響的除了球員本身與球隊以外,球迷所期待的賽事精彩內容或許也將大打折扣。



第40屆瓊斯盃的地貼讓人捏把冷汗

雖然第40屆瓊斯盃並沒有傳出因地貼受傷的憾事,但在筆者所觀看的賽事中,卻好幾次看到球員在地貼所在位置發生腳步和打滑的現象。尤其是進攻時,球員灌注在腳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一個意料之外的打滑後果可能都不堪設想。



其中,讓筆者感到最緊張的一個畫面,莫過於超級新星高國豪在對陣菲律賓代表隊之戰第四節一次抄截快攻上籃後,在落地時踩到底線的圓形地貼而滑了一跤(影片1:30:45~1:30:55)。好險高國豪在爬起身後一切正常無礙,但如果,筆者是說如果,這次進攻落地後的結局是又一起我們都不願看到的意外呢?

從原先無法參加瓊斯盃到最後峰迴路轉披上中華隊戰袍,帶給球迷們驚奇之後,高國豪才要前往東南密蘇里州大(Sou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開啟NCAA之旅,但如果因為踩到地貼而受傷,影響到他的發展甚至是未來生涯,我們到時候除了感嘆、惋惜、責怪相關單位,而相關單位只能表示遺憾、不捨、再做檢討,一切還來得及挽回嗎?



另外一次讓筆者注意到的案例生在韓國國家隊對戰加拿大代表隊之戰,韓國隊主力大前鋒李承炫(另譯:李承賢)在一次向禁區突破的低位單打中踩到地貼而右腳明顯打滑,隨後表情面露不舒服,更向場邊教練示意將他換下場(影片中21:10~21:35)。


如同前述的受傷假設,若是因而使得來台參賽的外隊因為安全因素而降低參賽意願,甚至嚴重則不願意再派隊前來呢?又若是,外隊追究起相關責任,到時候理賠、協調、檢討等等後續事宜,又該由哪個單位全權負責?還是會上演籃協、行銷廠商、地貼廠商互推皮球的戲碼?


移除危險區域地貼

行銷贊助固然是賽事背後的重要支持力量,除了場邊玲朗滿目的廣告看板之外,比起地貼,一定有更適當更安全的方式能夠達到行銷宣傳的目的,例如懸掛式廣告布幕、或是在觀眾席搭設看板。而除了確保對球員來說最安全無憂的場地之外,筆者認為,廠商也不願意因為在觀眾腦海裡留下的是「某某某球員踩到地貼」滑倒、甚至受傷的負面印象吧?



現階段來說,移除場上所有的地貼是最理想但也是最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但或許,除了保留中圈地貼以及中場兩側的地貼外,以此次瓊斯盃來說,罰球線圓圈地貼以及底線的地貼能否移除確實是有討論空間。畢竟,前者位於球員抓下防守籃板後轉換快攻推進(戴維斯滑倒的位置)以及半場陣地戰切入中路(上述李承鉉的例子)的路線上;後者則是位在球員急速上籃或是強硬切入後落地緩衝時可能踩到的位置(上述高國豪的例子)。無論是瓊斯盃、SBL、甚至是各級賽是例如HBL、UBA,若能移除危險區域的地貼,對場上安全性絕對是一大保障。

中場休息時工作人員更換地貼,可以看到未貼地貼時的木質地板(影片47:45)。

或許有人會覺得筆者大驚小怪,或許有人質疑就算沒有地貼也有可能發生上述意外情形,但無論地貼和受傷的關聯有多微乎其微、機率是多少,將「可能導致意外的任何相關因素」降到最小、甚至是排除所有風險,不就是所有球迷所期望而相關單位應該做到的,對球員們場上安全的保障嗎? 畢竟,我們絕對不希望有任何機會造成球員「一失足成千古恨」,尤其是羽翼漸豐、正要展翅高飛的任何未來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