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的第四冠及其意義:給下個世代超級球星的奪冠備忘錄

任何紀錄都是有意義的。

當小瑞普肯(Cal Ripken Jr.)在1982年生涯首個完整賽季開始時,他大概也不清楚自己會在之後的16個賽季中連續出賽2632場。這位19次入選全明星賽、兩次拿下年度MVP的超級強打游擊手,可能在意識到這個輝煌紀錄之前,也不曾把它當成是追逐的目標。

但在大罷工剛剛結束後的1995年賽季,瑞普肯在9月16日完成了對蓋瑞格(Lou Gehrig)2130場連續出賽聯盟紀錄的超越。全場球迷起立為他鼓掌長達22分鐘之久,然後他熱烈地跑了全場一圈和球迷握手致意,那一幕在當年被認為是棒球回歸美國生活的象徵。

1998年9月20日,萊恩·邁納(Ryan Minor)發現自己當天將以先發三壘手身分出賽,他還訝異的以為這是教練團對自己開的玩笑。當洋基球員發現瑞普肯並未上場後,主動走出了球員席向這位鐵人致意。

請繼續往下閱讀


瑞普肯變成了一種象徵,似乎只要金鶯隊的8號站上球場,大聯盟棒球的美好時光就永遠也不會結束。這也是為什麼延續的紀錄比保持的紀錄更激勵人心。當年狄馬喬在完成連56場安打的偉大紀錄時,泰德·威廉斯也發起了對四成打擊率的追求。當時的球迷顯然對於前者的紀錄更為在意,但事後我們知道威廉斯的那個傳奇賽季,難度不僅不輸他的宿敵,甚至更有象徵性意義,因為那是目前為止大聯盟史上最後一次有人達成四成打擊率,至今已經過了79年。

棒球在那之後變得更加普及、更加受到喜愛和歡迎,而當更多好手投入這項運動時,球員之間的差距縮小,最終促成了那些傳奇球員和記錄一去不赴返。

所以當現在球員時熟練地說起:「紀錄不重要,重點是球隊勝利時。」這些陳腔濫調時,他們的思想實在應該接受改造。因為他們搞錯了,一位傑出的球員當然得把為球隊追求勝利當成自己站上場的目的;可是當他有機會去成就偉大時,他就必須去克盡自己的責任,完全發揮上帝賦予的天賦——意味著如果可以跑進9秒,就不能只跑10秒——也是奧林匹克體育精神的最高宗旨。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紀錄也有分三六九等,就如同人生有人輕如鴻毛,有人重如泰山。在賽季最後一場為了拿下得分王而狂刷70分,這就是較低一級的,因為那個紀錄只對他個人有意義;但在系列賽生死戰砍下70分率隊晉級,此紀錄無疑比前者更加困難,也更有價值。

以此類推,連續多個賽季大三元,但球隊多次一輪遊,這是沒太大意義的;但帶著一群殘兵敗將殺進到總冠軍賽,五項主要數據都領跑球隊,這是富有價值的。生涯末年為了拿一座冠軍,而用底薪加入一支陣容豪華的球隊,場均上場不到5分鐘,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但為了追求冠軍,放棄頂薪、重新學習當一名副手,認清自己的實力,在一支能出力出色的球隊中扮演好二當家,以場均20+5+5的數據,幫助球隊拿到睽違10年的冠軍,這樣的成就是了不起的。

所以,紀錄絕對是有意義的,因為如果紀錄沒有意義,那就代表追求極致有沒有意義。若是如此比賽又有多大意義?冠軍又有什麼價值?

在理解了這件事後,觀看今年的冠軍歸屬,就會更有感觸。







NBA在停擺了四個半月後回歸,歷經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復賽規則,然後在所有人都狀態未明的情況下,湖人拿下了他們隊史的第17冠,追平他們永遠的對手塞爾提克。

這其中並無僥倖的成分在——雖然停賽確實給湖人帶來了優勢他們是一支更成熟、更有經驗,懂得怎麼去保持狀態的球隊——因為所有人都在同一環境下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