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期望值 公鹿與火箭位居盲區的數字籃球

2020年對全世界而言都不好過,籃球圈也同樣如此,然而。今年季後賽上的「意外」看似弔詭,不過卻其實有跡可循,這是史上難得在東區冠軍賽沒有第一或第二種子出線的一年,也很可能是許多球隊可以藉此為鑑,來重新審視籃球思維的時刻。

火箭和公鹿的落敗,前者看似沒那麼讓人意外,後者則能夠從這兩年的比賽脈絡中,釐清出許多讓他們在期望值之下提早落馬的關鍵。

在觀看這篇文章之前,強烈建議先行服用筆者上一季所撰寫的內容,以利各位讀者在閱讀本篇能夠更加快速的代入情境。

魔球理論詛咒,越投越上癮的三分毒藥

先從火箭開始談起,其實本季必須給予Daryl Morey一些掌聲,儘管最終結果沒有取得「期望值」之內的成功,但他至少選擇在貫徹自我理念與進行改變之間找到了平衡。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很快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我在這裡待了四年,我當然希望可以繼續下去,但這一切都還很難說。」當休士頓兵敗洛城之後,接受媒體訪問的Mike D’Antoni這麼說道。這句話看似平凡,但實際上卻參雜許多元素在其中。



(Credit by Zimbio)

首先要知道目前火箭的籃球基本上是由D’Antoni和Morey所打造的作品,D’Antoni無疑必須得為此負責,但若要全然苛責他也並不公平。

Chris Paul在今年季後賽打出了身價,許多人開始質疑Morey當初所下的決定是否正確,但其實這終究只是一個假議題,畢竟當同一個組合連續提前在踏上冠軍賽地板前結束賽季,同時其他球員的薪資狀況也難以有劇烈變動的前提下,提前拆伙對雙方都有好處。至於火箭拿多少支選秀籤去換來更為年輕的Westbrook自然是在有失有得之中,兩害取其輕的選擇。

Westbrook在今年季後賽的表現,身為一名他的死忠球迷完全沒有能替他背書的餘地,當他選擇屈服於火箭哲學的那一刻起,就是帶領休士頓陷入泥沼的瞬間。

火箭哲學是什麼?這裡可以分成兩個面向,賽場上與賽場下。

先自場上來討論,三分球和中距離之間在休士頓是沒有模糊地帶的,從統計學看來三分球投射確實是「應該」比中距離更有效率的答案,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同樣的,在這裡想請讀者先暫停點看下方連結,在觀看之後重新閱讀本篇內容。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Kobe到Kawhi 中距離不滅的長存藝術

籃球和棒球不同,由於棒球是在一來一往的回合中,以無直接接觸的情境下兩人在進行攻防,這使得棒球能夠藉由過去打擊者和投手之間的歷史統計,來尋覓出更容易在每個攻防中提升三振率或打擊率的可能性。

然而籃球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籃球更強調的是在情境上應變與當下的變因。請記住這句話,用Box Score來看籃球是永遠看不見真相的。

美國的數據分析師早已棄用從Box Score來看比賽的思維,舉Ben Taylor為例,Taylor所提倡的籃球觀念是透過Box Plus Minus來當作分析核心延伸,以per100回合來當作基底來判定球員在場上的貢獻度,融合比賽內容所釐出的統計。另一名也相當知名的分析師Seth Partnow,他作為前公鹿制服組之一,也同樣用各式進階數據與場上內容結合,來試圖解析與比較現代和過往的比賽。

抓到上面這段話的重點了嗎?籃球賽從來就不是透過Highlights和Box Score即能下註解的,每一個回合都可能是情境和數據結合的機會,端看如何去運用而已。舉例來說,小牛本季進攻效率為歷史首屈一指,他們的進攻主要成分包含擋拆和外線的運用,但這是在per100回合的情境下所產生的進攻效率,的確可以將他們視作在進攻上有兇猛火力輸出,不過這卻只是一種統計證明,而非實質有幫助作用的輔助數據。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真正應該在這個狀況下觀看的其實是Play Type,但在每一種分類裡其實還有不同的分類,如擋拆又同時分成短擋拆、Flare Screen等和戰術結合的形式。外線更不用說,光是掩護的變化就足以帶動不同的當下,因此就算精細如Play Type,每項數據可以當成一個判斷契機但絕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