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板不再是高個子專屬 NBA矮腳虎也能成為籃板高手

當越來越多NBA球隊朝向小球與非典型陣容靠攏時,隊上所有人都能抓到籃板自然變得至關重要。至於有哪些人是NBA的優秀籃板手呢?一寸高一寸強依舊是真理嗎?

偉大籃板手的條件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聰明的站位、強大的卡位技巧、頂尖的跳躍力、優秀的抓球能力都缺一不可,但身高這個更明顯的條件卻反而在當今時代漸漸不被重視。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NBA歷史上籃板最多的三位球員分別是:Wilt Chamberlain (216cm), Bill Russell (208cm),和Kareem Abdul-Jabbar (218cm)。除了像是羅德曼Dennis Rodman或Charles Barkley幾個異類外,籃板排行榜幾乎總是由聯盟最高的幾個球員佔據。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會這麼說是有其道理的,搶籃板需要第一個搶下三米高的彈出籃筐的球,理論上起跳點更高的高個球員,當然更容易在籃板競賽中拔得頭籌。

然而衡量籃板能力最好的方式並不是籃板總數,因為最基礎籃板數據並不會紀錄球員有多少搶籃板的機會,也不會紀錄球員為團隊籃板卡位的次數。因此本次統計將會把這些因素納入考量,我們將使用的統計數據為籃板率(rebound rate)以及卡位時團隊籃板的比率(%Team Reb When Box Out)。

籃板率是指球員的籃板數/在場上時對手所有的失投數。卡位時團隊籃板的比率(%Team Reb When Box Out)則是指球員卡位時,團隊取得籃板的比例。

NBA 2019-20例行賽季籃板率最高球員是克里夫蘭騎士隊中鋒Andre Drummond的22.9%,也就是說他在場上時,有22.9%沒進的籃板會成為其囊中物。同時他的卡位團隊籃板比例為94.8%,在聯盟中可以排名第五。

6呎10吋的Drummond所擁有的身高優勢,使他相較於6呎的Kyle Lowry,更容易搶到籃板。但若只關注跟Kyle Lowery同身型的球員,這名暴龍後衛反倒成了一台籃板機器,他6.6%的籃板率,幾乎領先所有6呎或是矮於6呎的球員就是最佳證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Lowery這樣克服身高劣勢搶好籃板的球員,值得更多的認可。因此我們希望能在這裡嘗試盤點那些身高不高卻依舊擅長籃板的矮腳虎。

誰是NBA各個身高級距之中最好的籃板手?
矮腳虎(Short Kings)恐怕不是描述他們最合適的詞彙。畢竟名單上每一位球員都至少比美國男性平均身高5呎9高上三吋,甚至至少比原作者(Dashiell Nusbaum)高出許多,但比起那些動輒6呎4吋以上的NBA球員,他們的確相對更加矮小。



曼菲斯灰熊6呎2吋的後衛De’Anthony Melton在圖表中是最顯著的例子。他蠶食了場上8.7%的籃板,在同個身高級距裡,比僅次於他的Damian Lillard的5.3%好上1.5倍。在每個身高級距裡,最好的籃板手通常比最差的體重更重,肌肉發達有助於球員在卡位時擊敗對手,並得以獲得更加優勢的位置。



金州勇士在Eric Paschall卡位時,有著全聯盟最高的96.1%的團隊籃板率,而值得注意的是Paschall僅有6呎6吋的身高。同時也讓我們給P.J. Tucker一點掌聲,高齡三十五歲且僅有6呎5吋的他,卻有聯盟第12多的卡位次數,考量到他是目前火箭的小球中鋒,雖然爭搶籃板是其職責所在,但在龍爭虎鬥的禁區討生活實屬不易。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上述圖表我們可以發現身高未必是爭搶籃板的決定性因子,確實,如果由Drummond和Lowry相比,前者更容易得到籃板機會,但如果透過有效的卡位,以及於動態時取得優勢位置時,矮小的球員未必會輸給那些大個子,尤其考慮到目前聯盟身高有矮小化的趨勢,那些不高卻很會抓籃板的球員們,正在無形中逐漸提升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