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HBL畸形賽程 才能帶動台灣運動在地化

台灣高中生打起球來拼勁十足令人激賞,青春熱血的HBL更有學校動員能力加持,若要說是全台彎唯一能和中華職棒抗衡的運動賽事,我想也不是說不過去。但能在小巨蛋球場地板上播放起專門為決賽隊伍準備的出場動畫,的確讓有2次親臨NBA現場觀戰經驗的我驚呆了。






據說耗資超過百萬的細緻動畫,將台灣籃球的未來希望捧上了生涯最榮耀的一刻,再搭配上賽前NIKE精心設計的文案、視覺效果以及週邊產品,讓人看到HBL的產值和魅力。但在感嘆全台灣最有熱度的賽事竟然僅停留在高中層級的同時,我認為改變HBL的畸形賽程,能將此龐大的商業價值和熱潮更有效利用,培養出目前全台灣最欠缺的在地運動文化。









不管在中華職棒或是SBL的行銷與拓展方面,大家經常能聽到球隊想要「在地化」,讓球隊能養出自己的一票鐵粉,不用整天看著票房與空蕩的觀眾席愁眉苦臉;而對球迷來說,看球不僅是喊喊口號配上雞排啤酒的娛樂,也能為社區內所有人營造共同記憶,成為世代的傳承與精神寄託,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就目前看來,我認為HBL賽程在幾個部分有相當大的問題。第一,沒有主場賽事,要如何與本校學生或是在地鄰居做互動,經營鐵粉球迷,甚至培養獨特的看球文化? 第二,每階段連續幾天的比賽,同學不僅無法上課導致功課落後(有人在乎嗎?),在外住宿相信也對教練的管理帶來沈重負擔。第三,連續比賽搞得比NBA還操,受傷的球員沒有時間恢復造成遺憾。身為一個籃球迷來說,除了比賽巡迴各地之外,我真的說不出這樣的賽程安排有什麼好處,也許只是球場好訂與跟方便作業。





HBL目前賽制分為資格賽、預賽、複賽、準決賽,每個階段5天左右,以及最後兩天的四強戰和決賽。而在每個階段,賽事的地點皆不相同,球隊得跑遍苗栗、台北、高雄、新北等地征戰,爭取進入小巨蛋的資格。而這樣的賽制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同時也是最大的問題 – 沒有主場比賽。



沒有主場比賽,運動就沒有在地化的可能性。現在球迷需要的,不是多高級的場館、投影或是行銷手段(當初白館的SBL還不是連樓梯都曾坐滿?),而是共同記憶與歸屬感。我國小就讀北市信義區的吳興國小,當時算是籃球名校。每到下午的比賽,家長帶著已經下課的同學一起進場看球,我還記得班上某位同學直接把垃圾桶翻了,拿寶特瓶猛敲。比賽期間,我們人不在教室,就是在體育館。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大學我在國外,學校球隊雖然不強,但不僅場邊啦啦隊奮力帶動氣氛,坐在前排座位的樂隊吹一吹看到對手教練站起來,還會嗆聲:「教練,坐下啦!」有時,學校也有社團組織安排自發性快閃表演,或是吉祥物邀請到場的爺奶爸媽小屁孩一起上場跳舞。看了一整季下來,這一切全都成為了我們對社區的共同回憶,也增進了彼此的認同感,讓人感覺球隊與社區是個生命共同體。



(美國大學籃球強權 -堪薩斯大學 kusports.com )


球迷在球場上找到歡樂與共同記憶,球員也認為球迷是最堅強的後盾,一年一年傳承與循環下去。而隨著當地球賽的持續發展,以及共同回憶的堆疊,自然形成運動場上的在地文化,自此不用擔心票房與關注程度,運動也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主客場不同球迷在球場上的文化碰撞,也相當值得關注。




(西維吉尼亞大學Fight Song – Country Road)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高中赴美的籃球員吳永盛的母校,Modesto Christian高中為例,籃球隊一季共出賽了30場;其中11場在主場,11場在客場,剩餘的8場則是在中立場地。賽季從11月開始,只有1次連打4天,賽事多集中於禮拜一、三、五或是禮拜六。



而上個HBL賽季,冠軍松山高中打了17場比賽,曾經在準決賽階段2/5-2/9連續每天出賽,休息一天之後2/11、2/12再戰。看了這種賽程後,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很變態,很像在壓榨勞工? 還是覺得籃球人口太多,必須操一點才能挑選出精英中的精英? 我希望沒有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這種賽程安排,不僅容易對球員帶來過多疲累,甚至受傷;雖然說年輕球員恢復力快,但假設有高三球員,在最後一年因為在其中一場比賽受傷導致報銷,留下永生難忘遺憾,那他的心理會有多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