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票房大作戰-淺談SBL的票房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前陣子電視台開始重播一個筆者還滿喜歡的老牌日本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節目主要是募集營收不佳的餐飲業者參加節目,節目會替他們安排到「達人」的店家修業,並找出這些業者在口味、營運,甚至是店面裝潢上的問題且設法為他們改進,最後在請他們在開幕日達成設立的單日營運目標。

找出問題所在並確實改進後,這些經營不善的餐飲業者大多起死回生,也都紛紛達成目標(不過是否每回節目都有順利達標就不清楚了),最後。這個節目看著看著,筆者也不禁想到SBL長久以來的票房問題,是否該比照辦理設法搶救一番?


◆ 第十四季SBL賽事隨著達欣封王而寫下句點,但長久以來的票房問題卻始終存在。(照片來源:籃協)


第十四季SBL總冠軍賽,是由兩支傳統勁旅:裕隆與王者:達欣的對戰組合,雖然可能不如富邦、台啤、璞園這些年輕球隊來得有話題性,但例行賽的第一與第二名互相較勁,照理說還算是有吸引力的對戰組合,特別是兩隊都許久未嘗總冠軍的滋味,相信對於勝利應該也有過人的渴望。

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是,達欣以直落四擊敗裕隆獲得第十四季SBL的總冠軍,而且裕隆在最後一戰下半場的防守與調度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也讓比賽有了個不夠完美的結尾。

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冠軍賽的票房除了第四戰因為達欣可能封王而有些起色之外,其餘並不理想,季後賽也是如此,決定淘汰與否的關鍵戰役票房有好一些,卻也不是每場都很穩定,而例行賽理所當然更是如此;但打開網路上台灣籃球相關的討論區,可以發現SBL的賽事關注度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差,不過買票進場的觀眾數卻不成正比。

與三月才結束不久的HBL相比,這實在不是台灣最高水準的籃球聯賽該有的票房表現,這之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對於畢業後想繼續籃球路的年輕球員來說,SBL仍然是值得考慮的一個選擇。(照片來源:籃協)


解散SBL與否

筆者偶爾會在Facebook或網路的相關討論區當中,看到有對於SBL不認同的網友直言該解散SBL。解散SBL對於台灣的籃球生態與國際賽戰力會有任何幫助嗎?答案是:沒有。

先以台灣的國際籃球戰力來說好了,倘若沒有SBL這樣的籃球聯賽來培養球員並藉由賽程來磨練球員的實力,到了國際賽要如何選拔參賽名單?從社會甲組籃球聯賽當中的球員、還是從UBA或HBL的明星球員當中去選嗎?恐怕是不容易,所以如果沒有SBL,我們可能連國際賽的球員都很難選得出來,因為沒有更高強度的訓練與賽程,很難培育出職業級水準的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是不論是UBA或HBL都好,倘若這些年輕球員畢業後想繼續走籃球路,除了到國外繼續升學、或是西進CBA之外,SBL也是其中一個選項,因此如果沒有SBL,這些球員的出路就窄了許多;況且在沒有打過職業聯賽的情況下,單憑UBA或HBL的履歷,這些年輕球員要得到CBA或其他國家聯賽的青睞就更不容易了,畢竟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高國豪、吳永盛、陳盈駿、胡瓏貿只是眾多球員中的少數而已。

也有網友提到解散SBL並讓有能力的球隊西進CBA,這點筆者認為可行性更低,因為兩岸球賽的強度確實有別。資深的球迷們也許還記得台灣的新浪獅就曾經在2001年參加當時的中國男子籃球甲級聯賽(簡稱甲A聯賽),第一季雖然以第八名的成績挺進季後賽,但在下個賽季就因為戰績不佳而被降級至甲B聯賽(聯賽排名的最後兩名會降至甲B聯賽),現今CBA的整體實力與當年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是否願意接受SBL的球隊直接加盟恐怕得打上問號,而且還可能牽扯到政治性的問題,絕對不如想像中來得容易。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共有二十支球隊的CBA可以說是目前亞洲職籃的最高殿堂。(照片來源:gettyimages)


球隊數量不足

不少球迷都認為球隊數量不足是票房問題的主因,因為SBL目前「僅」有七隊。我們可以先看看亞洲其他國家的籃球聯盟球隊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