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不會擺爛—淺談重建這件小事

通常一支球隊,打比賽就是為了贏球,這句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但為了贏球,不代表是”現在”要贏球,可能是為了”之後”要贏球,尤其是在職業聯盟的NBA更是如此。



為什麼要重建?

若以球隊層面來看,有些球隊可能長期有個無法突破的瓶頸(很多是戰績中上的球隊),例如前幾年的老鷹五虎、Paul George的溜馬、Rose等人的公牛,因為有個叫Lebron James的高牆聳立在東區,讓這些球隊總是保持著一定的強度,卻始終無法有更上一層的突破。而在他人都在持續變強時,若自己無法在當下維持更高一層的強度,球隊高層便會開始考慮,不如拿現有的資源,去交換更多的未來。不然等到這些球員約滿直接走人,或是一些爛約造成某部分的薪資卡死,能夠利用現有資源去交換選秀權或著是短約球員在直接裁掉or買斷,是一種長痛不如短痛的方法。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另外,NBA的薪資上限規定和豪華稅累進稅率,會讓一支球隊在正常情況下,無法強勢太久,可能會因為陣中球員打出身價而被挖角,可能會面臨好用的新秀走完了新人約而身價水漲船高。而當然有像馬刺這樣強盛20年的例外存在,但如果沒有精準的選秀眼光和球隊養成計畫,甚至高明的操盤手段,強隊的戰力往往會面對隊中球員變強而留不住。

最後,有些球隊如近12季都沒有晉級季後賽的國王,或是到了上季才終止12季悲慘命運的灰狼,都因為這幾年雖然戰績不差,卻選秀失利或養成不順,甚至錯過不少好球員的遺憾。而長年戰績不差,也常間接導致教練不斷換人、沒有建隊方向、球隊氣氛不佳等等的循環。





重建=戰績擺爛?

從前幾年七六人隊”trust the process”的重建過程—-2013-2017年總共75勝253敗,2成2勝率噩夢般的戰績,到上季重返季後賽還闖進第二輪的再次崛起,七六人隊的重建過程開始有了回饋,更是引起了大量的討論與一些球隊仿效。當然,這過程並不輕鬆,七六人不斷的拿可能有機會打出身價的球員如當年的Michael-Carter Williams去換取選秀權,並在眾多潛力新秀中篩選適合的人選,犧牲掉了本來也是相當被看好有前景的Jahlil Okafor、Nerlons Noel等人(目前是證明等待並留下Embiid是對的),才換來今天這樣完整的陣容。而經過七六人的實驗,目前似乎老鷹、灰熊等隊也都在循著相同的模式,希望能用耐心在最快的時間內重返列強。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重建是否就等於要擺爛,其實不然,去年的溜馬就是不錯的例子。在Paul George放出不續約的風聲後,溜馬立刻開始策畫關於他的交易,而最終選擇和雷霆換來Oladipo和小Sabonis兩位有著不錯潛力卻尚未成熟的戰力。而溜馬很幸運的,Oladipo打出了年度最佳進步獎的身價,一並帶起了溜馬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本來所謂的”重建”過程,甚至在”後PG時期”帶出了可能更好的位置。

還有例子像當年和籃網大搬風交易的賽爾提克,將Pierce和Garnett交易走,換來了相當大量的選秀權,再出清了Rondo,這個將球隊原型完全拆掉的作法,卻因隊上球員的企圖心,讓賽隊戰績不退反進。再靠著之前換來的選秀權,不論是透過選人或交易,都讓賽爾提克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再次重返一級強隊之林。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建成功的大方向?

前面的例子我想表達的是,重建其實並不等於要戰績擺爛,但你需要的成功因素可一點都不能少,這些因素不外乎有:

1.保持足夠的彈性: 可能有多張短約或到期約,讓自己能在最短時間內騰出空間簽下好球員。

2.累積大量潛力股: 好的新秀球員,因為領著新人約,總是有著最高的CP值,而許多沒有保證約的二輪球員更是能保持著薪資與人員彈性。

3.確立一個正確的核心: 有了前述的步驟,基本上會經過一部部篩選,而得到一個或更多需要的球員,甚至未來球隊的主力,能用長約留住人並繼續圍繞重建。



例如今年夏天魔術用4年8400萬的合約留住Aaron Gordon,就是一筆很棒的續約,Aaron Gordon雖然還沒到完全打出身價與上限,但他的進步與努力有目共睹,魔術在這幾年不斷放掉Tobias Harris、Elfred Payton、Oladipo,今年夏天再放棄了Mario Hezonja之後,魔術必須留住Aaron Gordon,不能再讓這幾年的重建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