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姚明入主中國籃協而起的隨想


對他而言,幹這個職位,當然比幹政委或籃球隊老闆重要。去年2月,18隻球隊在北京成立「中職聯籃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姚明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但與籃協溝通未盡如意;所以這回幹脆幹上籃協主席,改革派人士自然殷望極深。其實由曾在NBA鍍過金的超知名球員當籃球發展火車頭,還真有些例子;在台灣知名度最高的,大概就是Andrei Kirilenko。2014年年底拒絕向新東家費城七六人報到後,「AK47」在俄羅斯中央陸軍混了幾個月;2015年夏天宣布退休,很快就入主俄羅斯籃協。

鏡頭拉回一年前的中國,從過去的報導來看,直到4月中旬,會商還賓主盡歡,中職聯力捧籃協是CBA改革的主導者並支持其帶頭成立聯賽公司,願在其領導下參與改革……啥啥的,八股好話說盡,哪知大約過了不到一星期,就翻臉了!總之就是有分裂意識的中職聯全體加入CBA公司與獲得商務權的兩大訴求,籃協礙難接受。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終當然還是以大局為重,CBA公司於11月21日註冊成立,股權結構仍照當初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的方案,由籃網獨占30%,20隻球隊則各占3.5%。曾對籃協扮演大股東角色期期以為不可的姚明,還是當上了副董事長。

籃協主席權力相當大,且據說未來將採「主席辦公會議制度」,重大政策將只令出主席辦公會議。這種類似於蔡政府的掌控方式,至少在台灣政壇,已被證實是政策操作時極有效的模式。所以改革方式與成效,就等權力、人事淘洗後,再觀後效吧!

新任籃協龍頭要煩惱的事情當然很多。有趣的……比方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很想續約?去年起,球員只能穿5 年贊助約將走完的李寧的球鞋;過去少數大牌球員可穿遮掉商標的個人贊助商球鞋登場,也不行了。易建聯剛回歸CBA時,就演出脫鞋離場,後來穿上自己的Nike球鞋歸來的抗議戲碼。但他事後表示,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在抗議,只是過去曾因穿錯鞋而受傷,特別敏感,而這雙指定鞋光穿就不舒服,隨便跑一跑就發疼。

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是禁賽1場,球團罰款5 萬。總之那說法和農委會防疫會議開到去騎馬,是因為馬也是動物的理由一樣,聽聽就好。但運動員必須穿贊助商體育用品如鞋子的爭議,咱們在台灣也並不陌生,不是嗎?

比較引發中國媒體關注的,好像是外籍球員的問題。應該本來就很在意吧?記得在2014年才剛改過,各隊可註冊2名外籍球員(例行賽可換人2次、季後賽可換人1次),4節6人次、第四節1人次,碰上全無外籍助拳人的球隊,則為4節5人次。有資格請亞洲外援而不請者,則為4節7人次。亞洲外援不算外籍球員,而台、港、澳球員也不占外籍球員的名額;但現在要參加選秀,菜鳥年薪不超過30萬人民幣,所以也不太重要了。

CBA對我來說,相對陌生;所謂籃球聯盟沒辦法真正職業化,所以要改革什麼的話題,光在台灣,也早就看到飽。感興趣的,是他們對外援的想法。我看了看CBA三大數據排行榜,沒看錯的話,籃板的前16名、助攻的前6名,全是外籍球員,得分的前49名內,好像只有場均26.4分、排名第17的易建聯是中國人,而場均18.5分、排名第45的浙江廣廈林志傑來自台灣。有夠怵心驚心啊!所以當年中華職棒「要多給本土球員機會」的主流看法,理所當然也會出現於彼岸。還記得嗎?興農牛隆重轉手的時候,還不忘強調因素很多,對採取全本土政策不後悔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韓職棒為什麼在民國97年開放洋將呢?至少有吸引人氣、讓比賽更加精彩的作用吧?即使那比不上培植本土球員重要,但在有限制的情況下,和真的具較高實力的外援併肩作戰或對抗,難道對提升球員或觀念的水準沒幫助嗎?我還記得,中華職棒開打的時候,每當三商虎洋將鷹俠失誤的時候,往往隔天報紙就有專家認為他那種行雲流水衝前守備太過華而不實,味全龍「吸塵器」郭建霖的穩扎穩打守備模式才是王道。然而,時至今日,不是大家卯起來衝到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