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對岸走一回?-淺談SBL球隊前進CBA的可行性

時間回到2014年,當時(也是現任)的籃協丁守中理事長表示已經與對岸的體育局達成共識,可望讓SBL的冠亞軍球隊與CBA的前八名球隊一同進行季後賽,不過問題卡在台北沒有籃球專用的體育場館,又擔心沒能爭取到小巨蛋的檔期,所以比賽才無法安排;倘若辛亥路上的籃球專用場館能正式啟用,那麼比賽就可以立即進行。

他還表示,許多老闆都願意支持這樣的作法,也願意出更多經費;而台灣籃球目前市場發展得不夠大,因此不適合職業化,半職業的SBL要擴大規模不能僅靠籃協的一年五千萬元經費,得先從加入大陸與亞洲市場做起。


◆ 丁理事長認為目前的SBL不可能職業化,因為光是票房收入就是很大的問題。(照片來源:籃協)


2017年,丁理事長在SBL比賽現場受訪時提到,SBL職業化的可能性低,因為依照台灣的市場規模難以支持。接著提到曾在NBA前總裁:David Stern來台時向他請益,照Stern的說法是:在美國得有一千萬的人口才得以支撐一支職業球隊,以台灣現今的人口來說並不足以支撐七支職業球隊;而SBL本季的票房收入,甚至都還不足以支付場館的租借費用。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他最後表示原本希望可以推動SBL的冠亞軍球隊到對岸打季後賽,不過現在礙於兩岸的政治情勢,這件事可能還得從長計議。

看到這裡,筆者想問的是:問題真的只出在政治情勢上嗎?


◆ 看到比賽當中的觀眾席空位大多居高不下,也不難理解為何票房問題令人憂心。(照片來源:籃協)


SBL與CBA的共同季後賽,乍聽之下的確不失為一個解救票房的方案,不同聯盟的對抗賽相信會更具話題性,也可能提高球迷進場看球的意願;但,事情真有那麼容易成真嗎?



夢想藍圖

根據丁理事長當時的說法是這樣的:他曾與先前的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現任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名譽主席)會談,他表示劉局長認為可讓SBL的冠亞軍球隊以中段班的名次打CBA季後賽,不過由於SBL球隊尚未有主客場制度之故,因此得等到啟用台北世大運籃球館後才能規劃,不過近一步細節還有待中華籃協與大陸的國家體育總局籃管中心討論。

丁理事長說,SBL參戰CBA季後賽其實蘊藏著龐大的商機,像是廣告、票房收益、電視轉播的權利金等等。有幾位在對岸投資的球團老闆曾對他說,如果真能促成這樣的季後賽,那麼他們願意花大錢養球隊,而沒有在大陸投資、但有取得季後賽參賽資格的球團也能將冠名權轉售獲利。他認為這樣的制度如果能吸引球團老闆加碼球員,那麼明星球員西進CBA,導致SBL比賽內容受到影響的問題就有可能改善。

請繼續往下閱讀


◆ 隨著達欣看板球星:周儀翔加盟CBA,新賽季的票房恐怕得再次受到考驗。(照片來源:籃協)


至於洋將的制度,丁理事長希望可以為七支球隊找來各一個月薪兩萬美金左右的現役NBA板凳球員、或是剛離開NBA不久的球員,以加強各隊的陣容,並期許能帶來類似中職先前的「Manny效應」。

最後,2017年的世大運已經落幕,世大運籃球館當然也已落成,但至今這個藍圖仍只是夢想,原因正是如同上述提到的「兩岸政治情勢」;不過相信資深的球迷朋友們都心知肚明,這件事本來就不如想像中容易。



前車之鑑

過去台灣曾有球隊西進的案例,也就是2001年的明基新浪獅。當時的中國男子籃球甲級聯賽(以下簡稱甲A聯賽)還未更名成CBA,規定是每年聯賽的最後兩名降級至甲B聯賽、而甲B聯賽的前兩名可以升等到甲A聯賽。

明基新浪獅會進軍對岸,是由於當時中華職籃封館,在沒有職業比賽可進行的情況下,於是選擇到對岸參賽。他們在第一年拿到第八名的成績、但第二年則以倒數第二名作收,也因此被降等到甲B聯賽,接著中華民國超籃推動小組成立,最後終於催生了SBL超級籃球聯賽,新浪獅也在這時決定返台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