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灌籃,承擔更多責任的Aaron Gordon

2016年2月14日,在多倫多暴龍隊的主場加拿大航空中心,有兩位不到22歲的年輕人創造了歷史,把原先食之無味的灌籃大賽,重新拉回到眾人的目光前。兩年過後,這兩名年輕小伙子分別成為了所屬球隊的主戰球員,其中一位雖然被母隊交易,但來到了新的隊伍後,不僅簽下了新合約,還在開季後接連創下自身的紀錄,他的名字是Zach LaVine;而另外一位呢,他也成為了球隊寄予厚望的未來,目前正為了往後生涯積極轉型,他是Aaron Gordon,又稱「Air Gordon」。



( 當年一次驚人的換手飛扣,讓Gordon飛進了眾人的目光中。)

時間回到2014年,當時魔術用首輪第四順位選下了這位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前鋒,這位體能勁爆的19歲年輕人,在生涯第一年受到傷勢困擾,整季只出賽47場,但Gordon充滿爆發力的灌籃吸引了奧蘭多球迷的注意力,讓不少人期待Gordon之後的表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開始Gordon和許多體能派前鋒類似,進攻範圍侷限在油漆區內,只要一離開油漆區,命中率和出手數便直線下滑,雖然愈靠進籃框灌籃或上籃理論上來說是最有保障的進攻方式,但隨著進入聯盟的時間愈久,對手必然會針對這部分去防守,這時只會灌籃對球隊毫無幫助,何況是第四順位所挑中的選手,魔術可不希望Gordon變成這樣。

因為如此,就算魔術隊的總教練一換再換,針對Gordon所做的轉型並沒有因而停滯,從Frank Vogel到現在的Steve Clifford,他們都嘗試讓Gordon持球更多時間,逐漸讓Gordon從原先終結者的角色變成發動進攻的指揮官。


( 初入聯盟的Gordon進攻手段較為缺少,多是以灌籃作為收尾。)

從觸球時間及被助功率來看,Gordon在持球進攻這部分有了蠻大的進步,尤其是在三分線外的出手,前兩年都還必須要靠隊友的傳球來做C&S(Catch & Shoot),命中率也不足三成,等同於三分線外就沒什麼威脅性;而近兩年在三分線上的著墨則加強了不少,C&S從不滿三成進步到了三成五以上,自己也能靠著運球找到出手三分的機會,雖然目前樣本數還少,但這個賽季的Gordon三分線上的旱地拔蔥命中率高達五成,不論是出手頻率還是準度都來到了生涯新高。

請繼續往下閱讀

單純從數據面來看,Gordon和當時初入聯盟的自己有著天壤之別,現在的他可不是遠離禁區就沒有破壞力的跳跳人,如果對手小看了Gordon的投射能力,那將會付出嚴重的代價。

當然,除了增強了外線,原先就擅長禁區對抗的Gordon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優勢,在禁區依然有著命中率六成五的優秀表現,不單是接獲傳球後的灌籃,Gordon更常運用自身的速度去突破、上籃,相較於新人年那不穩的盤球技巧,經過數年時間的鍛鍊,現在的Gordon已經可以在半場陣地戰盤球找尋隊友或自己的空檔了。


( 有了外線的Gordon,在進攻上的存在感非常強烈。)

不過,只增強自己的進攻並不能說是承擔更多責任,有太多太多只會得分卻無法帶領球隊向前的例子,魔術戰績從Dwight Howard離隊後便處於低迷,最好的一季也只有35勝。要讓魔術重返季後賽的話,身為陣中核心之一的Gordon必須要再突破才行。

截至目前為止,Gordon場均可以拿下16分8籃板還有2次助攻,和上賽季相差不遠的成績,但在這個賽季裡,Gordon有更多的時間和替補球員一同上陣。以Grant – Ross – Simmons – Bamba – Gordon的這套陣容,平均每場可以挹注23.7分,只比先發陣容少了6分,這也是目前常使用的配置中,效率第二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