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瓊斯盃】找到最欠缺的「成長」-台伊之戰賽後簡評

終場75:87吞下本屆瓊斯盃的首敗,台灣藍隊首節在劉錚的帶領下,起初保有小幅領先,但沒多久便被反超,次節調整後試圖迎頭趕上,上半場打完時,伊朗的三分球是慘淡的9投1中,這讓台灣藍還有空間想辦法追分,但上半場7投4中204公分的中鋒約瑟夫,投進的四球都在油漆區,整場最終19投12中,沒投進的那七球,有五顆在三分線外…..。



  伊朗在第三節後半段打出11:2的攻勢,而接連的失誤以及伊朗終於覺醒的外線火力,讓原本看起來逼得很近,似乎有希望找到一個出口一口氣超前的台灣藍隊,被正式甩開,這當中,還包括了一顆重擊信心的壓哨三分球。



  第四節縱使減少了失誤,防守端從區域聯防轉為全場盯人,台灣藍依舊難以在伊朗有著禁區優勢的情況下打出逆轉,除了積極的態度到最後一秒都在力挽狂瀾以外,伊朗是如何統治了我們的禁區,真的只是靠身高?台灣藍又有哪些部分應當檢討,以下逐一列點探討。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伊朗的高低位配合


  這場比賽拿下30分12籃板的約瑟夫真的完爆了台灣藍隊原本就不具優勢的禁區,但完全不是因為身高差的原因(立陶宛陣中也有兩名身高208公分的球員),而是204公分的約瑟夫和拉素爾、阿米爾等人的搭配相當出色,不斷的運用高低位的傳導,加上自身身材吸引包夾,一逮到台灣藍禁區球員的分神或是第一拍躍起的空檔,便能輕鬆兩分入帳。

  台灣藍的防守積極度很足夠,但防守的判斷仍過於稚嫩,經常在第一拍太早跳起,直接讓伊朗以逸待勞,儘管第四節李德威也有在禁區搧出火鍋,但對於台灣藍而言,阻攻只是最後一道防關,無法在先前高低位的搭配時做出阻斷或有效的干擾就已經是個缺陷,一再的被對方輕易的把球塞到禁區,再費力去阻擋往往為時已晚,一不小心也會賠上犯規。

  伊朗的團隊禁區得分高達42分,整場比賽近一半的得分來自禁區,而台灣藍這一邊的禁區得分僅有24分,從其他的團隊數據不難看出台灣藍的拼勁,包括更多的阻攻與抄截、相差不大的團隊籃板,甚至團隊15個失誤還比伊朗少兩個,這些跡象都能看出台灣藍具備夠份量的防守態度,缺的就是經驗的累積。

二、Parker教練的大膽


這場比賽的先發是陳盈駿加上簡浩,加上前場的劉錚、周柏臣、胡瓏貿,儘管在對抗伊朗禁區還是陳冠全跟李德威有感,但賽前排出這樣的先發,很明顯,Parker一開始就想要避免跟伊朗打到半場陣地戰,試圖採用高機動性的陣容來對抗,筆者認為,首節初步的效果不錯,只是很快遇到伊朗的反撲後,還是不得不把正規的中鋒球員擺上來。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先發安排,面對戰力遠較前幾天完整、更高層級的伊朗,能做出這樣的變陣,足見Parker用兵的靈活與膽大,這些都是筆者一直希望能在台灣隊身上看到的,勝負、領先,這些都是其次,而是在已知對手陣容有剋到己隊,除了用毫無驚喜的陣容正面迎擊以外,誰能給台灣藍隊更多的可能性?Charlie Parker。